Pages

Sunday, April 4, 2010

網絡夯潮流 非思不可 走出開心農場 投入開心道場

網際網絡的影響力無遠弗屆, 無所不能,也無處不在。 電子郵件,收發只在數秒間; 即時通訊(messenger),交流仿如面對面; 社交網站,無限空間任翱翔, 唯在暢遊侃談之際, 行跡更似暴露人前。 網絡遊戲“開心農場”, 種菜、收割、偷菜樣樣行, 虛擬互動帶進生活, 安撫心靈,卻更空虛。 資深媒體人詹宏志曾說過, 你應該把科技當作人生的一個設計, 而不是讓它來駕馭你。 自從有了網際網絡,人們溝通與交流的管道變得紛繁多樣,也更為方便。隨著 Facebook、Myspace、Orkut、Twitter 等社交網站的出現,許多年輕人只要懂得操作電腦,不必外出就可以購物、了解天下事;還可以透過聊天、收發訊息、影音、檔案分享、部落格、討論群組等方式,擴大自己的社交圈子。 社交網站(SNS,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主要是為一群擁有相同興趣與活動的人建立線上社區,為用戶提供各種聯繫、交流的方式,如電子郵件、即時通訊服務等。他們一般會透過朋友,一傳十、十傳百地展延開去,這種網絡關係極似樹葉的脈絡,所以中國大陸也稱其為脈絡(人面)網站。 以面子書(facebook,註1)為例,從二OO四年至今,短短六年間,它的用戶已達三億七千五百萬人,風靡全球一百八十國,擁有七十多種語言版本,成為全球最“夯”(網絡上將此字解讀為“熱門”)的社群網站之一。在馬來西亞,不少上至六七十歲的阿公阿嬤、下至六七歲的小孩,皆擁有面子書的用戶賬號。 很多社交網站上也架設了網絡遊戲,讓用戶、尤其年輕人流連忘返,甚至廢寢忘食,欲罷不能。如網絡遊戲“開心農場”,它架設在面子書的應用程式上,關係就像百貨公司和品牌專櫃。有人說,像“開心農場”這樣的專櫃,在面子書上有成千上萬個。但根據網絡報導顯示,在台灣,認識開心農場的人遠超過面子書,平均每八個人就有一個在玩開心農場。 證嚴上人擔心當今年輕人會深陷在網絡世界裡而忽視了尊重生命及造福人群的本分,因此在二OO九年全球慈青幹訓營上,呼籲慈濟大專青年(慈青),轉“開心農場”為“開心道場”,進而帶動更多同儕,不再沉迷於個人虛擬的網絡遊戲中,而是善用生命的使用權,讓青春譜寫生命的樂譜。 註1:面子書(又稱臉書) 二OO四年,還在哈佛大學求學的馬克柴克柏(Mark Zuckerberg)與三位同學,創立了面子書。Facebook 這個名字源自一種傳統的“花名冊”,美國的大學和預科學校通常會把這種印有學校社區所有成員的“花名冊”,發給新入學的學生或剛到職的教員,協助大家認識校內其他成員。其實面子書就是“通訊錄”,但不少人把它當成和朋友最重要的連絡工具。只要登入面子書網站,就可以用既有的通訊錄,找到線上朋友,而每個帳號都擁有個人主頁和四大網頁功能:留言、上傳照片、使用應用程式和追蹤朋友動態。 網絡虛擬農場上尋樂子? “開心農場”社交遊戲開發自三位年齡只有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徐城、郜韶飛和程延輝。他們合力創辦“上海五分鐘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起初只是想設計一個大眾化、可以和認識的人一起玩、用以消磨零碎時間的五分鐘小遊戲。 二OO八年末推出後,開心農場廣受歡迎,還成為被抄襲最多的網絡遊戲。 數以千萬計的用戶為什麼會對一款簡單的遊戲如此癡迷?網友的回答是:第一、像他這樣的白領雖然渴望在鄉間擁有一片藍天和一塊菜地,但卻永遠成不了現實,只能在虛擬世界中獲得滿足;第二、偷菜時很有成就感。 ◎ 滿足女兒的心願 在台灣,一位患有肌肉萎縮症的小女孩,因為經常需要抽痰及氧氣輔助,不方便外出,生活範圍幾乎局限於自己的房間。雖然媽媽要付出更多的心力照顧她,但母女的感情非常好,生活也很快樂。 小女孩曾經告訴媽媽,她很想去動物園玩。為了滿足女兒的心願,媽媽找到大陸網站上類似“開心農場”的遊戲:遊戲者有一片農場可以種牧草,收成後拿牧草餵動物園的動物,還可以賺錢買房子,並隨自己的喜好佈置房間。媽媽說,為了讓女兒“偷”牧草,爸爸媽媽也分別註冊一個遊戲帳號。小女孩聽後,馬上回答:“不是‘偷’,是‘拿’啦!”她也希望大愛台記者也來玩這遊戲:“我可以送一些牧草給你!” 大愛台記者有感而發:“媽媽透過遊戲教小女孩認識各種動物和植物,讓她從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更難得的是懂得分享。” ◎ 尋求樂趣與安慰 中國有一位即將退休的陳老師,最近每天都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子上班。一進辦公室,她立即翻開小本子,打開電腦,開始在開心農場裡偷菜;回到家裡,第一件事還是翻開本子,偷菜。 陳老師是小學語文老師,唯一的女兒在北京工作。最近,女兒擔心她會因為孩子不在身邊而覺得無聊,便教她玩開心農場。沒想到,陳老師一玩就迷上了偷菜。 時間久了,陳老師也“偷”出了心得,每天隨身攜帶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記著各好友的名字和各種蔬菜成熟的時間。每次偷菜前,她都會打開小本子,一邊根據本子上的資料偷菜,一邊記錄下一次菜成熟的時間。為了擴大偷菜範圍,陳老師還新增了女兒的同學、女兒同學的媽媽。為了使“收穫”更豐富,陳老師還特意囑咐女兒多種些菜讓她偷。 另有一位剛為人母親的羅小姐,在家給孩子哺乳時迷上了這種偷菜遊戲。據她的先生透露,她在電腦前一手給寶寶餵奶,一手輕擊鼠標,幾秒鐘的功夫就可以完成收菜、偷菜、賣菜、買種子、種菜等全套動作,手腳俐落得很。 “以前,特別是晚上起床餵奶,感覺特別麻煩,看老公睡得那麼舒服,自己卻要半夜起床,心裡總不平衡。但自從玩農場偷菜遊戲後,我每天晚上起來餵奶可積極了。”羅小姐笑著說。她認為,給兒子餵奶時趁便上網偷菜,就不再覺得半夜起床照顧孩子是件痛苦的事。 ◎ 夫妻餓死親生女 韓國警方透露,有一對沉迷於網路遊戲的夫妻,疏於照顧親生女兒而導致她餓死。 四十一歲的爸爸金裕徹和二十五歲的媽媽崔美善(皆為譯音),每天只留一瓶牛奶給小女嬰,就去網咖報到。他們每天流連於網咖的時間超過十二個小時,將才三個月大的小女嬰獨自放在家裡置之不顧。 去年九月某天早上,夫妻倆起床後發現自己的小孩早已沒了呼吸,趕緊打電話求救。韓國家犯罪研究室發言人表示:“女嬰的驗屍報告顯示,她很長一段時間沒有進食,身體嚴重脫水,是被活活餓死的。”女嬰原本在祖母的照顧下健康狀況極佳,但自從父母接手照顧後,就發生此一悲劇。 警方表示,他們罹患“網絡上癮症”,對現實人生的一切都感到疏離。 這對夫妻在女嬰葬禮後即消失無蹤,最終韓國警方才將他們逮捕歸案,並以虐童致死的罪名起訴他們。他們被逮捕後對警方說:“我們心中滿是悔恨,在逃亡的這段時間已不再沉迷網路遊戲。” 令人不勝唏噓的是,在小女嬰被活活餓死的時候,她的父母竟是沉迷於線上遊戲“第二人生 Second Life”,照顧虛擬世界中的孩子。 心理專家這樣看 台大外文系教授黃宗慧於《臉書的另一面》中指出,一般線上遊戲,大多是把自己的身分跟社交圈“現實化”,從虛擬延伸到現實,而面子書卻是將現實既有的身分與社交圈“虛擬化”,移置到虛擬世界,且更令人上癮。開心農場作為一種幻想的遊戲,比許多 3D 立體的線上遊戲更加“逼真”、更緊貼現實,對現實生活造成更直接的效應。 開心農場裡的種菜與偷菜這樣受歡迎,不僅來自於種菜本身得到的成就感,更是由於“大家都想要偷我的菜、幫我種菜”,在這禮尚往來或你偷我守的攻防趣味中,形塑了一種集體認同,並藉此擁有實體社交移置的虛擬臉孔。 面子書也透過各種方式,讓使用者不知不覺把個人資訊全盤招出,而延伸出個人隱私問題,包括職場與私生活的相互干擾、昔日情人意外搭上線、同志身分的意外出櫃等。因此,法國社會學家布希亞在《通訊狂歡》裡說到,在通訊狂歡的年代,一切都是“平面”,一切都如此逼近,沒有公眾與私人所區隔開來的景深。這張“臉”,把一切人際網路通通吸納;不容許遮掩、沒有秘密,猥褻而透明──這張臉其實“不要臉”。 ◎ 折射出扭曲的社會現象 網絡用戶選擇在開心農場裡偷菜,一方面把社交生活中難以揭露、不敢表明的敵意,以幻想的方式宣洩,另一方面,也讓我們意外地認識自己另一張“面目全非”的臉,一種壓抑在人性最底層的暴力傾向。 另有人分析,許多人簇擁著去玩此類網絡遊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從眾心理,希望透過參與遊戲來表現自己附和於公眾,從中獲得認同。《中國青年報》一篇評論文章中指出,“全民偷菜”越開心越迷失,某些社會學家認為,“偷菜”折射出一種扭曲的社會與文化現象。 在中國,已經有因玩開心農場偷菜不過癮,而現實中到菜園“真”偷菜的小偷。專門研究網路文化的大眾傳播系教授莊伯仲提醒,開心農場已開始引發負面效應,玩家們不得不合理自制。 開心農場迅速竄紅,但究竟能紅多久,專家也難以預測。但他們所提出的種種看法,確實值得我們去省思。 幸福青春 勤耕開心道場 二OO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來自十二個國家的七百位慈青、慈青慈懿會暨學長會的成員,齊聚台灣花蓮靜思堂,展開為期兩天的“全球慈青日”年度盛會。 “一年就快過去,對我而言,過一天就少一天,過一年就少一歲。”時日飛逝,迅如疾矢,證嚴上人表示,“來不及”的感覺愈益迫切;而年事漸高,現今最盼望的就是年輕人承擔使命,呵護未來的地球與人群。 不少年輕人熱衷於電腦遊戲“開心農場”,甚至沉迷到廢寢忘食。上人期許慈青,要善用分秒利益人群、成長慧命。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要顧好自己的道心,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若晚上十一點半即就寢,早晨五點半‘晨鐘起,薰法香’,不只可以聞法、相互勉勵,也因為頭腦清醒,在學業或工作中,分析事理將更睿智敏銳,做事更有魄力。希望大家不要沉迷‘開心農場’,而能轉向‘開心道場’。” 念念好念則日日好日,證嚴上人期勉慈青:“每個動作皆以利他為先,就是造福;心存無私大愛,即是智慧。在慈濟菩薩道上,時時去除煩惱,精進福慧雙修。” (一)善用網絡科技 因為網絡科技之便,馬來西亞慈青可以透過網站,選擇直播或預先下載大愛電視節目《靜思晨語》,學習佛法,並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也因為有了社交網站,讓慈青學長梁貴勝善用面子書,將善的訊息傳達;也讓更多人可以掌握吉隆坡靜思書軒和慈濟大學社會教育推廣中心的最新活動訊息。盧子康也聽取證嚴上人的教誨,及時懸崖勒馬,轉而與同學一齊“薰法香”。 二OO七年九月,台灣慈青為調整“夜貓子”的作息,自動自發早睡早起,並於清晨恭聽《靜思晨語》。隔年,“晨鐘起.薰法香”的訊息傳至全球慈青,馬來西亞慈青也響應號召。他們準時會合,用手提電腦進入大愛台網站,直播或下載《靜思晨語》來求法。為此,他們需要克服網絡科技的不順暢、對閩南語的不熟悉及瞌睡蟲的干擾等種種挑戰,一同靜心薰佛法香。 馬六甲慈青學姊黃婉琦說,“晨鐘起.薰法香”運動後來慢慢演變出各種不同的善巧方法,除了清晨五時“愛的防護網”,也有大專生在每星期六清晨七時,約定在大專院校內觀賞預先下載的大愛台節目共修,然後再相約一起爬山、用早餐等等。 “爬山有益身心,相約吃素食早餐也能減少一次‘殺生’的機會。”絞盡腦汁,希望一舉數得,令婉琦感到欣慰的是,無論在馬六甲多媒體大學還是技術大學,已有越來越多年輕學子齊齊響應做個“晨型人”。 懸崖勒馬 ◎ 馬六甲.盧子康 羅秀蓮采訪 相隔一個月沒玩開心農場的盧子康,再度連接到開心農場時,裡頭田地已沒任何農作。摸索了好一會兒,他靦腆地說:“我忘記怎麼玩了……” 子康是馬六甲馬來西亞技術大學的畢業慈青,去年二月受朋友邀約,曾對開心農場、Cafe World 等網絡遊戲欲罷不能。雖然未至於廢寢忘食,但他也會“上課時因擔心菜被偷而心不在焉”,“有時半夜還要爬起來,甚至做功課時都要放鬧鐘提醒自己……” 除此之外,他也喜歡在網絡上與朋友分享自己喜歡的影片。後來,他從網站中閱讀到一篇文章,該文把“玩網絡遊戲欲罷不能的心態比喻成毒品上癮”,讓他驚覺,自己差點變成“癮友”了。 心生警惕之際,二O一O年初,慈青學姊從台灣帶回上人的呼籲,籲請時下青年,將“開心農場”轉換成“開心道場”,子康聽了,回到宿舍即在面子書上留言告訴大家:“我不再玩網絡遊戲了。” 子康說:“起初,朋友還抱著好奇的心態,看我可以耐得住到什麼時候?”起初他也感覺怪怪的;幸好有“晨鐘起.薰法香”的習慣,證嚴上人每天晨語的叮嚀,收攝了他“蠢蠢欲動”的心。 談起“晨鐘起.薰法香”,子康娓娓道出他與眾不同的心路歷程: 我以前覺得早起是一件很怪的事,“晨鐘起.薰法香”卻讓我突破“早起”的考驗。只要想到網絡的另一邊,有許多夥伴陪伴我時,就不再覺得孤單;漸漸地,我越來越早睡,也減少了賴床、打電玩的習慣。 還記得有一段時間,我因為受不了宿舍的線路不穩而影響收視的品質,常常摸黑拿著手提電腦,走到距離宿舍一公里外的茶餐室上網。後來經過學姊提醒,知道大家都在為我的安全擔心後,我只好繼續在宿舍學習寬心與“無常”的網路共處。 也許因為不容易,所以更珍惜,更堅定了我持續求法的心念,也改變我的許多想法。 以前我有很多奇怪的念頭,性格倔強不容易妥協。記得“薰法香”一段時日後,有一次,朋友不小心惹怒了一位司機而當眾被他責難,雙方都不肯低頭。我為了打圓場,代替朋友向他認錯、賠不是。 雖然最終還是不獲對方的諒解,甚至讓朋友不值我的所為;但我很清楚,長期薰習在佛法中,我不知不覺變得更善解包容。這一切對我而言,就像考試一樣,在在考驗我有沒有把習得的佛法用在日常生活上,是一種訓練心力的過程…… 現在,二十出頭的子康因為宿舍搬遷,不再面對“網絡無常”的問題,依然精進持續“晨鐘起.薰法香”。黃婉琦透露,以前學長姊可能是他“愛的防護網”,現在角色對調,倒是子康會在清晨 morning call 提醒他們:是“薰法香”的時候了。 子康偶爾會因溫習功課而遲睡遲起,錯過了“薰法香”。沒有聞法的日子,他感覺像是少吃了一餐飯,或是少做了某件重要的事情,懺悔心油然而生。佛法和證嚴上人的教誨,讓他學會了“感恩、尊重、愛”,深信 “薰法香”能影響個人思維。 他說,以前之所以會喜歡“開心農場”,是因為“可以偷菜”,可以不顧後果,而且“被朋友罵了還會很高興,這表示有人在意自己。”如今回想,他也直覺好笑。 網絡雖然可拉近世界的距離,但情誼還是需要依靠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才能加溫。 播灑善種子 ◎ 吉隆坡.梁貴勝 我有面子書的帳號很久了,可是沒有什麼機會登入使用。後因陪伴慈青的因緣,看見很多慈青都使用面子書來溝通,分享自己的心情。為了更貼近慈青,我也開始用面子書。 面子書其實有很多遊戲,剛開始我也是抱著消磨時間的心態,加入到很多遊戲當中,包括“開心農場”。 玩的時間一久,我幾乎每天都要登入自己的菜園,看看自己“辛苦”種的菜有沒有被偷掉,否則就覺得渾身不自在。這只是其中一個遊戲,還有其他網上遊戲,也一樣讓我沉迷。 直至聽了上人開示,我開始反省,察覺自己真的浪費很多時間在“種菜”和其他遊戲中;雖然只是虛擬偷菜,但也犯了“偷盜”戒,是時候要停止這樣的動作。就在此時,我在大愛台網站上看到有關吉隆坡李秀娟女士的故事(註2),於是把這則新聞下載,放到面子書上跟大家分享。 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則新聞很快就傳開了,很多我不認識的網友紛紛來關心和詢問,想知道怎樣才可以幫到李女士。有人說要捐錢,有人說要買物資捐給她……每天都有來自不同地方的網友探詢李女士的近況。 一名網友原是馬來西亞的慈濟新進志工,因為跟隨夫婿到美國而斷了慈濟緣。她在網上輾轉讀到李女士的新聞,覺得世上真的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人,下定決心要來付出。也有多年前是慈濟新芽助學金受惠者的網友,看了新聞短片後,憶起自己曾受過慈濟的恩惠,因此發願要加入慈濟成為志工。還有一位女士,在瞭解了慈濟後,雖然不能立即加入志工行列,但是她願意每日存五十仙,湊夠一個月再捐給慈濟。 一段短短的新聞短片,啟發無數的愛心和善念。在這過程中,我發現網絡可發揮極大的影響力;自此,我把每天花在面子書上玩遊戲的時間,兌換成轉載大愛新聞或相關短片,希望能把愛的清流和善的訊息,更快速寬廣地傳達出去,影響更多人加入大愛行列。 今年初,海地發生強震,證嚴上人發動全球慈濟人募心募款。幾經思考,遠在海外的我們雖然不能走到最前線去幫忙,但我可以在面子書上傳大愛新聞,每天發佈海地的最新賑災狀況,希望能啟發眾人的愛心,也進一步讓網友們了解,慈濟在收到民眾的善款後,是如何去幫助海地災民,同時更呼籲大家虔誠祈禱及齋戒持素。 與此同時,我也在本地一些知名的論壇開始分享環保訊息,其中包括素食環保的觀念和文章。沒想到有網友在看到文章後,也分享自己之前對茹素有所猶豫,但他今後下定決心吃全素。 這一切都在在表明,倘若能好好運用網絡的便利,其實可以影響很多人,一起為這個世界貢獻一分力量。 註 2:李秀娟個案 吉隆坡慈濟照顧戶李秀娟和兒子,多年來與貓狗共處一室,每天撿食物回家餵貓狗,母子倆也一起分吃;而且她不擅打掃,住家環境非常髒亂。慈濟人用了三個月的時間陪伴、說服,李秀娟終於打開心門,也打開家門,讓志工走進去幫忙打掃,她與兒子的生活因而有了新的開始。 傳遞善與愛的訊息 近幾個月來,吉隆坡的靜思書軒和慈濟大學社會教育推廣中心從實體延伸到網路上,透過面子書建立粉絲專頁,讓更多人瀏覽靜思人文新產品及好書介紹、活動訊息等,還希望能夠與眾分享很多有意義的文章或想法。 靜思書軒在面子書上沒有國界之分,大家可以透過這裡,找回一分愛的感動。如海地震災發生後,大家一起在面子書上響應祈禱。 也有人對慈濟大學吉隆坡社會教育推廣中心的課程感興趣,在面子書上提問。“當我正想回答時,發現已經有人代為給予詳細的回復了。”負責更新粉絲專頁資料的書軒職工蔡培志說。 有人透過大愛新聞短片,了解慈濟香積飯的意義以後,在網上詢問如何就近請購。“也有民眾從面子書上得知我們所推介的好茶,特別來到書軒請購回家……” 最重要能善用科技,善的回應就像涓涓清流,透過人脈,口口相傳,即能源遠流長。 (二)年輕學子以“法”相會 二十歲,原是充滿朝氣與活力,也是學習尊重生命與付出的最佳時刻。因此在慈濟,有提供青少年每月一次的慈濟青少年團(慈少)活動,除了靜態課程,亦安排殘智障院及敬老院送愛之旅、體驗學習等等,讓一群莘莘學子以“法”相會之餘,善用時間進行有益身心的活動;在行善與付出當中,學習如何與孤老和幼弱相處,懂得感恩、耐心與傾聽,再把這分“愛”帶回家中。 慈青聯誼會成立之初,證嚴上人對大專青年有三項期勉:一為利用課餘做慈濟;二是培養悲天憫人的胸襟;三為學習與各式各樣的人相處。上人慈示:“將來社會是好是壞、如何讓各行各業循規蹈矩成為安定社會的力量,就看現在的年輕人。青少年是社會的希望,是家庭的希望,是人生的希望,我們的世界、我們的人生,假如沒有一群很好的青年,將來這個世間不就是黑暗的嗎?” 因此,慈青經常與慈濟志工參加各項活動,如協助輔導貧困小朋友的課業、陪伴阿公阿嬤話家常、攜手成為大地園丁做環保等,期望以年輕學子們陽光般的年輕活力,為大家帶來歡樂與溫暖,也讓大專學子逐步體認及培養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並將“及時行善與行孝”的精神帶給其他同儕。此外,他們還會舉辦營隊活動,學習在團隊中樂於承擔、勇於配合,以及如何待人接物,讓年輕的生命充滿自信的風采,因為有愛所以無畏,因為付出所以成長。 手護大地 守護自己 ◎證嚴上人開示 縱觀現代社會,青少年問題多多,在慈青的生活周圍環境,有的年輕人會說功課壓力大,有的罹患了憂鬱症,慈青們知道了,就會邀請他說:“功課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暫時放下,一起來做環保分類,在這裡輕安自在,有什麼心事大家相互分享,相信你會做得很開心。”結果,有憂鬱症、功課壓力、不開心的,還有人際關係困擾、打不開心門的年輕孩子也都會到環保站來。 他們在這裡學會縮小自己,配合他人,得到生活的智慧,獲得付出後的快樂,還結交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更在許多社會小人物的身上找到面對人生的答案。慢慢的打開心門,漸漸就能告別憂鬱症的陰影。 慈青們魅力四射,默默為社會回饋奉獻,用愛用力去付出,用雙手來膚慰地球,誰說現在的年輕人都是“草莓族”,中看而不中用?

No comments: